这不是一部同志片

这个国家,并非如你想象得那般,已经是没有歧视的自由乐土。奥巴马的黑人兄弟们,仍然在寒冬露宿在纽约的地铁车站和街头。每个礼拜天,在无数的黑人教堂 里,黑人牧师们仍然对着狂热的黑人信众,传播着对美国的恶毒诅咒。在这个国家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同时,在加州这个民风最开化的美国第一大州,禁止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却仍然获得了通过。CNN的评论员不禁向全美国发问:Is gay the new black?而MSNBC的资深主持人,更是充满愤怒地在节目里发表了一通长达6分钟的感性评论。

在这个背景下上映的Milk,显得有特别的意义。1978年当选为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的Harvey Milk,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公开同志身份当选民选官员的人。1978年11月27日,哈维与当时的市长乔治‧莫斯康(George Moscone)被丹‧怀特枪杀身亡。丹‧怀特也是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来因承受不了压力辞职,后来却又反悔想要重返委员会,但市长却不同意,因而埋下 杀机。 继续阅读“这不是一部同志片”

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但是电影并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在第二部分中主人公提及了一个尚未建成的医院,镜头所见,是一片钢筋林立的工地,分明是作者有意延伸他的思 考,把触角指向未来。但是到底他做的是怎样的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里盘根错节的人物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我觉得还需要再看一遍才能厘清其中奥妙。再一个就是 传统和现代的对照,科学与非科学的对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观众一个暗示,片中用了许多佛像和雕像的对比镜头,这样直露的表白实在比那个对准男主人公和女朋友接吻后隆成一团的裤裆的那个镜头更让人扫兴——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过于浅显,但我觉得这电影除了玩弄一下这些花头之外别无深意。也许这结论是莽 撞了,听说导演的前一部片子“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要好很多,也许有机会看看能有更多启发。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美国版神雕侠侣

1. 活脱脱一部美国版神雕侠侣,世界真是越来越大同了。

2. 编剧真的好烂,弄来弄去是一些stereotypes。典型的流水线产品。

3. 比如其中一个Stereotype是长大成人。Brom对Eragon来说亦父亦友,而他的死就是Eragon的成人仪式,在那一刻他真正长大成人。 继续阅读“美国版神雕侠侣”

超人和孙悟空

看超人的时候我总是不住地想到孙悟空。从某种程度上说,孙悟空就是中国古代的超人。他们都是一种文化强盛到一定程度之后创造出来的介乎人和神之间的文艺形象。孙悟空是农业社会的浪漫朴素想象,超人则是属于工业文明的英雄情怀。

孙悟空是冷兵器时代的全球化想象(从印度取经回中土,这不就是信息共享么),而超人则是全球化时代容纳不下的宇宙野心(超人的故乡来自遥远的克里顿星球)。孙悟空身上有东方哲学,超人身上则有美国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

现实就是个洋葱

这部电影就象是一个洋葱,一层又一层, 掩盖着太多的东西。最外面那层是一个才女的第三部导演作品。撕了这一层,发现里面不过是个北京大妞对生活一厢情愿的撕扯。再往里,发现是王朔这个胡同串子在耍贫嘴。紧贴着贫的是幽默,紧贴着幽默的是讽刺。讽刺再往里一层是矫情,矫情的下面是落寞,落寞下面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下面是悲观,是挥之不去的感伤,是现实这个洋葱永远都会让你流眼泪,而梦想永远无法照进来,只能在最黑的地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