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上微博

我很早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少在上面发文章,因为我对这个生态极其封闭的新产品,多多少少还带着疑虑。一直到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心血来潮,在公众号上问了我的订阅用户们一个问题:你平常看的最多的是哪几个微信公众号?

几乎是在这条消息推送出去的瞬间,回复就开始像潮水一样涌来。一分钟之内,我在后台接收到了100条回复;24小时之后,回复总数超过了1000条。而那时候我的订阅用户总数还不到8000。要知道,在微博上一个8000粉丝的账号如果发一条类似的互动性话题,评论最多也就几十条。

我的后背感到了一丝凉意。虽然微信的强大早已有目共睹,而微博活跃度的下降也早就成为共识,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第一次深刻而直观地感受到了微信可怕的力量:在移动互联网的森林里,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像鸟儿一样完成了从微博到微信的迁移。

把微博和微信来做对比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后者其实是一个包含三个不同类型产品的综合体:作为即时通讯软件的微信、作为博客类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作为社会化媒体的朋友圈。对微博构成威胁的,毋庸置疑是朋友圈。

打开很多朋友的微博,我吃惊地发现许多人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发过任何内容了,可是在朋友圈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不亦乐乎地刷屏。就连我自己,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我更愿意打开朋友圈,看看我的朋友们发的生活日常和牢骚感悟。

微博是以信息为主要导向的陌生人之间的推特式社交媒体,而朋友圈则是以熟人关系为导向的Facebook式社交媒体,按理说人们对两者的需求是同等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优质媒体稀缺、言论空间逼仄、信息流动不畅的社会,人们对前者的需求甚至可能要更大一点,微博在头几年的喷薄而出野蛮生长也正是顺应了这样的需求。可惜后来的事大家都看到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我们大多数人,在微博上逐渐失去了说话的勇气和兴趣,也越来越吝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的想法。

我不喜欢微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微博上人们很容易被主流或者流行的价值观所胁迫。在每一个热点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武断地亮出观点、迫不及待地站队、争先恐后地表态。任何一点捕风捉影都会让大众轻率地作出判断,然后迅猛地形成山呼海啸的舆论风暴,当新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浮现,大众又会同样健忘而轻率地反转。在汹涌的民意中,你要么选择沉默闭嘴,要么选择安全地投奔主流,如果敢于发出一点点不同的声音,很快你就会被群众愤怒的口水淹没。而那些气势汹汹兴师问罪的人,绝大多数不会就事论事地与你探讨问题,只会一味地带着戾气谩骂攻击,更可笑的是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弄明白甚至是曲解了你的意思。

当理性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成为奢谈,明星和搞笑成为主流,微博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呈现出低龄、低智和低级的三低特点。这倒是怪不了微博,不像英文互联网上有很多严肃和有价值的内容,这十几年中文互联网主要就是用来搞笑、娱乐、骂人和抄袭的。

微博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思路也在不可避免地制造着浮夸和喧嚣,实时呈现的评论数和转发数、热门话题、热门微博排行,都在刺激着“成名15分钟”(15 minutes of fame)的快感。相比之下,功能单调、页面简陋的推特则要克制得多,而仅限于熟人联络的朋友圈就更像是一片安静的乐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我发现在微博上人们往往很少有耐心去读长一点的文章,而在朋友圈上大家似乎都愿意静下心来分享有质量有深度的长文章。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治愈了微博催生的140字狂躁症,重新培养了中国人阅读长文章的习惯和耐心。当然朋友圈可能也会出现鸡汤文和脑残文,但这似乎更应该怪你自己交友不慎。

用一个已经很俗的比喻,朋友圈就像是自家的客厅,或者是你和朋友聚会的后花园,而微博则像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共广场。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尽管我通篇都在数落微博的不是,但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微博的。毕竟,朋友圈只是用来和自己生活中的朋友互动,除此之外获益非常有限。而在微博上,只要你愿意拿出一点点的诚恳和谦卑,并且忽略那些满怀恶意、戾气和攻击性的生物,就有机会看到许多你固有圈子之外的人,学习他们不一样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他们对待世界与自己内心的态度。

也许,当一个城市的公共广场和街道逐渐肮脏而遭到废弃,我们要做的,不是安守自家客厅从此不再出门,而是走回到广场上,把它打扫干净,让它重新热闹起来。

因为,一个广场冷清街道空无一人的城市,只会是一座没有活力的死寂空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