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越来越像全球化的一个乏味的标准样本

香港越来越像全球化的一个乏味的标准样本。虽然商圈众多但高度雷同,不管中环还是铜锣湾,旺角还是兰桂坊,走到哪里都是同样的百老汇,丰泽,莎莎,7-11,让人兴味索然。四顾茫然找不到纽约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特色店铺,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乡愁。世界也许还不是平的,但至少香港已经被压得很平很平。 ​​​​

当年去美国,看到很多国内没见过的品牌

当年去美国,看到很多国内没见过的品牌, H&M, Gap, A&F, American Apparel⋯⋯几年后回国猛然发现这些品牌遍地开花。另一件事,第一次去美时一个人被困机场,直到看到熟悉的星巴克买了杯拿铁才惊魂落定。全球化大潮汹涌,westernized的中国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世界日益变平少了多样性,总是一种缺憾。 ​​​​

星巴克在中国开到500家店了

星巴克在中国开到500家店了,今天下午3点到5点去北京任何一家门店都可以免费获得一杯咖啡。多年前第一次去美国,在纽瓦克机场一片茫然,后来看到一家熟悉的星巴克,过去买了一杯拿铁喝下去,才觉得找到点北。这其实是一个有点悲哀的文化寓言: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连锁商业的依赖,取代了乡愁。 ​​​​

超人和孙悟空

看超人的时候我总是不住地想到孙悟空。从某种程度上说,孙悟空就是中国古代的超人。他们都是一种文化强盛到一定程度之后创造出来的介乎人和神之间的文艺形象。孙悟空是农业社会的浪漫朴素想象,超人则是属于工业文明的英雄情怀。

孙悟空是冷兵器时代的全球化想象(从印度取经回中土,这不就是信息共享么),而超人则是全球化时代容纳不下的宇宙野心(超人的故乡来自遥远的克里顿星球)。孙悟空身上有东方哲学,超人身上则有美国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