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妹儿的暴政

数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时候,对互联网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的中国人,出于善良的愿望给Email起了一个诗意得有点矫情的译名:伊妹儿。但是阴差阳错,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伊妹儿,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伊妹儿的感情始终是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替代状态。中国人依赖于手机、短信和即时通信软件,独独对伊妹儿却产生不了依赖。如果是不那么着急的事,中国人一般会使用短信、QQ和MSN,真有要事,那肯定是抓起电话直接联络。

美国人却不一样,在电话、短信、即时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的阶级体系中,电子邮件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首选通讯工具。不管事情轻重缓急,美国人都喜欢发电子邮件。与此同时,快速及时地回复电子邮件,也成了一种社会礼仪。许多人在收到邮件后通常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回复;如果一天还不回复,就有点近乎失礼。电子邮件就是美国人的短信——当然,这和美国无线网络和上网终端普及有一定关系;电子邮件就是美国人的电话——美国人可不会和中国人一样,发完伊妹儿后还打个电话确认一下;电子邮件就是美国人的即时通讯软件——如果需要和一群人讨论一个话题,美国人热衷于群发邮件,颇有点类似建一个QQ群聊天的感觉。与此相对应的是,邮件列表服务在美国空前发达,几乎每个企业公司组织都会有自己的邮件列表;大多数新闻网站上,每篇文章后都有一个把文章转寄给朋友的功能。美国人对电子邮件的沉溺,丝毫不亚于中国人对发短信的热衷。

杂志编辑John Freeman对美国人对电子邮件近乎丧心病狂的沉溺很有意见,所以他写了一本书来声讨这种病态的依赖。书的题目很耸人听闻,叫《伊妹儿的暴政》(The Tyranny of E-Mail)。他在书里认为,电子邮件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瞬时传递、要求立即回复的特点,是对私人空间的侵犯(中国人大概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书里说,一个普通公司职员平均每天会收到200封email,62%的美国人即使在休假时也会查收和回复工作邮件;Email会被垃圾邮件发送者、身份盗用者、网络钓鱼者和喜欢转发邮件的发信狂们滥用;Email还会造成大规模的信息阻塞;通过Email进行交流容易造成误解,当群发邮件里的众多收信者纷纷回信参加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的结果往往会使事态更加恶化。

在中国人看来,这本书简直就是一种讽刺。相比短信和即时通讯软件,Email已经近乎原始落后。如果Email都算是一种暴政,那中国人简直就是每天都在被短信和MSN刮骨剜肉了。

《伊妹儿的暴政》有一个想法

  1. Email 在中国的低端人群中很少使用,因为写 Email 需要清楚地文字表达和思维,挺“麻烦”;所以他们更多使用 QQ 和 手机短信。

    在美国几乎相反,除了美国的网络中端之发达外,人们的整体素质或者意识普遍提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