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糖的青春残酷物语

1987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在现代经济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日子。当天道琼斯指数一路下挫,到休市时暴跌22.62%。这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损失的市值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此后,全球主要股市全面下泻,引发金融市场恐慌,并由此开始了一波世界经济衰退。

那一年的夏天,James Brennan (Jesse Eisenberg)从大学毕业了。电影开头的画面里,背景里的电视机屏幕上,里根总统正在发表讲话,但James并没有理会——那时年轻的他,还不知道尚未全面开始的经济危机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一直到晚饭的时候,母亲神情严峻地告诉他,因为父亲被调职,家里收入锐减,没办法出钱给他去实现暑期到欧洲旅行的计划了。更糟糕的是,他还必须要打工为自己到哥伦比亚大学(他想要读的是新闻系,哥大新闻系全美排名第一)读研究生的梦想存钱。很快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读比较文学的他,在世道低迷之下,在他的家乡——散发着颓旧味道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根本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最后,他不得不屈尊在一个叫Adventureland的破败游乐园打工。如同今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美国人一样,刚刚从大学毕业的James突然被逼着要面对生活的残酷与无情。 继续阅读“加了糖的青春残酷物语”

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充满魅惑惊喜的迷宫,和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

街头画摊前的中国西装客意气风发地昂着头,仿佛给他画肖像的不是5块钱一幅的街头艺人,而是当世最著名的艺术家。

坐在高头大马上的骑警疲倦地打起了呵欠。

散发传单的黑人对我们嚷着说,if you are koreans don’t let me know,我想他一定碰到过一些韩国人,比我们更无视他的存在。 继续阅读“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纽约不是美国,这是刚到纽约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这么说的纽约人,语气里透着典型的纽约式自豪。那有点类似上海人对于外地人或曰乡下人的优越感——当然,少了点鄙夷,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哥大给新生开的课里面,就有一门叫“New York as a Foreign Country”——对于那些来自small town America的人来说,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可能的确像是另一个国家那样陌生。倒是我们这些有过都市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纽约与北京、上海、香港有什么不同。 继续阅读“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纽约,纽约

阴差阳错地去看了Sex and the City的午夜首映,既然看了,就说两句吧。

其实我一直把周围的朋友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一种是不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我是老友记的死忠粉丝,还在中国的时候就把50张影碟翻来覆去看了五六遍,老友记的电影版,绝对是我必看的剧目。所以我是属于后一种人。但是拍成电影的Sex and the City,我认为比电视好看,至少让我这个男观众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看下来也不觉得长。 继续阅读“纽约,纽约”

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但是电影并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在第二部分中主人公提及了一个尚未建成的医院,镜头所见,是一片钢筋林立的工地,分明是作者有意延伸他的思 考,把触角指向未来。但是到底他做的是怎样的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里盘根错节的人物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我觉得还需要再看一遍才能厘清其中奥妙。再一个就是 传统和现代的对照,科学与非科学的对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观众一个暗示,片中用了许多佛像和雕像的对比镜头,这样直露的表白实在比那个对准男主人公和女朋友接吻后隆成一团的裤裆的那个镜头更让人扫兴——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过于浅显,但我觉得这电影除了玩弄一下这些花头之外别无深意。也许这结论是莽 撞了,听说导演的前一部片子“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要好很多,也许有机会看看能有更多启发。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