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年轻的事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从年初两党党内初选开打以来,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选战消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总统选举,就像是一场《美国偶像》式的全民狂欢与真人秀。一开始,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有近十位候选人,他们先在美国各个州进行初选,决出一位最后的获胜者。而经过这层层选拔、无数场辩论、吻了无数个婴儿的亲民秀以及媒体高强度镁光灯和高倍数显微镜的考验、花了无数美金(当然,是募捐来的;希拉里阵营财政短缺时曾自掏腰包数百万,不过这是她暂时借出来的,选战结束之后她是要拿回去的)之后最终胜出的那个人,他或她的意志、毅力、人格(的肮脏程度),绝对够格做一个总统。
继续阅读“一切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年轻的事”

伪首都青年、伪上海青年、伪纽约青年和县城青年

关于中国人有很多种分类法,我以为最有趣的是按照出生地的行政级别来划分。通常我把人分为六类:农村人、小镇人、县城人、省城人、上海人和首都人如果再细分一点可以把地级市也算进来,不过地级市本来就是中国特殊行政区划下的一个怪胎,特色并不鲜明,所谓地级市无非是个大一点的县城罢了;再加上近几年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撤销地级市实行省县两级体制的呼声甚嚣尘上,所以不作考量也不影响大局。

为什么要把上海和“首都”(注意是首都而不是北京,因为北京人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首都这一点而来)单独列出来呢,想必各位也都有同感,因为北京和上海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城市文化,不但无法和省城归类在一起,它们俩也是无论如何分不到一组的。至于其他的大城市,哪怕再大,哪怕是所谓全国第三城广州和第四城成都,也仍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城市,和其他的省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至于天津和重庆,虽然也是直辖市,但气候未成,也不够格另立一派。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深圳,或许可以再加一类叫“特区青年”? 继续阅读“伪首都青年、伪上海青年、伪纽约青年和县城青年”

故园无此声

1.

去看了一场舞蹈。一个近乎赤裸的男体无声的一场戏。挣扎。纠缠。撕扯。最后蜷成一团被未知的力量包裹。漆黑的舞台上只有一束光。被缚或者挣脱、升华抑或被吞噬已经不重要。也许我加入太多自己的想象。我看得手指发冷,坐在剧场里久久说不出话。相比之下,上周看的林怀民,只有美感,但没有这样的震撼。

2.

散场出门,同行的朋友开车回新泽西,我去坐地铁。一时兴起,决定走23条街去时报广场吃吉野家。一路春风沉醉。我走过一对对手牵手的男人,走过昏睡在街头的流浪汉,走过一间间狂欢的夜店,走过一张张精致的面孔,走过像水泥墩一样的纽约时报新大楼,走过氤氲的霓虹灯之后,突然明白,原来我正在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喜欢这个每分每秒每分每寸都存在于超现实中的小岛。 继续阅读“故园无此声”

昨晚得州辩论

昨晚希拉莉和奥巴马在得州辩论。奥巴马在连赢11州之后气势如虹,的的确确如Anderson Cooper所说,”he looks very presidential now.” 相形之下希拉莉气势全无,目光里都透着怯意,最后结尾时居然收起仅剩的一点侵略性,拉着奥巴马说“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相信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有许多人在支持我们(大意)”。明显萌生退意。

相比竞选刚展开时她因为丢掉Iowa掉泪,这次的强颜欢笑和大度更加让人神伤,因为上次多少带点作秀和策略的成分,这次却是发自内心的黯然。一个月前,意气风发的本来是她,但是她的竞选阵营过于乐观,她的支持者中认为她将大胜的占绝对多数,却都忽略了奥巴马的蓄势待发。超级星期二后以希拉莉解雇拉丁裔竞选主席为界,形势急转直下,他则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了”look beyond Hillary”、考虑如何与共和党呼之欲出的候选人 John McCain扳手腕的资本。 继续阅读“昨晚得州辩论”

早餐里的乡愁

半夜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豆浆,油条。想着想着就流口水了。在这里每天早上吃bagel, 吃omelette, 吃得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幸而纽约还有水饺。更幸而我当初没有去UIUC或者Ohio,不然以我如此固执的中国胃,在那些地方,大概撑不了多久就得逃。

不过更想念的还是豆面碎。家乡方言里没有粉丝这个词,一概称之为面,比如我们有一种类似四川广西等地称为米粉的物事(这也是一个浙江方言,东西的意思),我们就叫“米面”,那是我们当地中午的主食之一。我们中午从不吃米饭,或者吃汤米面,或者汤年糕,或者小麦面(就是普通话里的面条)。后来在北京,中午在食堂我也从不吃米饭,只吃打卤面或馒头,每每引得同事惊呼,何来这个浙江人也如此偏好面食。 继续阅读“早餐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