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阴差阳错地去看了Sex and the City的午夜首映,既然看了,就说两句吧。

其实我一直把周围的朋友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一种是不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我是老友记的死忠粉丝,还在中国的时候就把50张影碟翻来覆去看了五六遍,老友记的电影版,绝对是我必看的剧目。所以我是属于后一种人。但是拍成电影的Sex and the City,我认为比电视好看,至少让我这个男观众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看下来也不觉得长。 继续阅读“纽约,纽约”

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但是电影并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在第二部分中主人公提及了一个尚未建成的医院,镜头所见,是一片钢筋林立的工地,分明是作者有意延伸他的思 考,把触角指向未来。但是到底他做的是怎样的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里盘根错节的人物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我觉得还需要再看一遍才能厘清其中奥妙。再一个就是 传统和现代的对照,科学与非科学的对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观众一个暗示,片中用了许多佛像和雕像的对比镜头,这样直露的表白实在比那个对准男主人公和女朋友接吻后隆成一团的裤裆的那个镜头更让人扫兴——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过于浅显,但我觉得这电影除了玩弄一下这些花头之外别无深意。也许这结论是莽 撞了,听说导演的前一部片子“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要好很多,也许有机会看看能有更多启发。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罗马三十年

1970年的圣诞夜,纽约“小意大利区”著名的小混混罗伯特·德尼罗打扮得衣冠楚楚前往一个主要由文艺界的朋友参加的派对。

众所周知,派对是一个泡马子的好地方,事实上这晚小罗本来也是打算带个妞回家的。但是他的计划很快泡汤了,因为一个不知趣的家伙硬是把他拖过去跟一个叫马丁·西科塞斯的人聊天。

聊了几句才发现,两人之间的共同点还挺多。他们同样出生于1943年。小马也是意大利后裔,他从小生活的王子大街离小罗的势力范围扫帚大街仅仅两个街区。两人上同一间小学,去同一家咖啡馆,此前却不停地向左走向右走,从未有机会相遇。 继续阅读“罗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