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期待在「机器替身」(Surrogates)里找到「黑客帝国」那样的悬疑推理、脑力激荡、哲学思考乃至宗教启迪,那你一定是会失望的。这只是一部没有什么野心的、中规中矩、普通朴素的科幻电影,不会带来惊喜、但也不会让你骂娘。
反映在票房上,「机器替身」也同样表现得中规中矩、毫不冒进。上周五首映以来,首周末全美票房总收入只有区区1500万美元——对于一部制作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的大片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个好成绩,估计迪斯尼要皱紧眉头了。「机器替身」的攻城乏力,也间接帮助索尼公司已经第二周上映的「多云,有时有肉丸」以2460万美元坐稳周末票房排行榜的首位。多数电影第二个周末的票房收入会比首周末下挫50%以上,但「多云,有时有肉丸」的票房同比仅下降了19%。
「机器替身」的开头先简要介绍了故事背景:在一个并不太遥远的未来年代,人类已经习惯了使用机器人替身代替自己生活,而人类自身则宅在家里、躲在电脑后面进行操纵,一劳永逸、远离任何危险。一桩偶然发生的刑事案件却改变了这个秩序——当一个机器替身遇害身亡时,躲在电脑后的操纵者同样受到了致命伤害。显然,凶手使用了一种先进武器,可以通过击毁替身来伤害其操纵者。如果任由种武器泛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两个FBI的探员Tom Greer(布鲁斯·威利斯)和美女Peters(Radha Mitchell)出场了——当然,这两位也是机器人替身。但在探案的过程中,布鲁斯·威利斯放弃了使用替身,以血肉之躯行走在这个到处是机器人的钢铁世界。
案件最终追查到了一个由一批拒绝使用机器人的人建立的“人类保留区”,而一个试图摧毁整个世界的阴谋也逐渐大白天下。于是,电影回到了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好莱坞老套。稍稍有点新意的是,片中的坏人摧毁世界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世界,而布鲁斯·威利斯在拯救世界之后却还是下了狠心摧毁了一切。
你可以看到,这一切平铺直叙地发展下来,没有太多曲折,也无需太多思考。你甚至也不必耿耿于怀情节的严密与逻辑性,因为不是编导们没有发现这些漏洞,只是他们自己也觉得没必要去编个天衣无缝的未来世界而已。如果一定要从中找出一些教育意义,那无非是对当今人们使用虚拟身份沉溺于网络世界的一个简单、直白、不值一提的隐喻。
同许多科幻片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由漫画改编而来。借着电影的东风,苹果也推出了可以下载到iPhone上的漫画书,两部售价0.99美元,其中第一部还可以免费下载预览版本。对比电影和漫画原著,可以发现几处比较有意思的改动。
比如,布鲁斯·威利斯的妻子Maggie(Rosamund Pike)一直使用替身生活,甚至拒绝用真实的自己和布鲁斯·威利斯(以及整个世界)交流,因为真实的她早已经人老珠黄、皱纹满面,她不得不依靠青春靓丽的机器替身来欺骗自己。电影的结尾处,当全世界所有的机器人都被程序摧毁而停止运作之后,布鲁斯·威利斯回到家里,踢开aggie那间作茧自缚的小屋子却找不到她。那时我有一个预感,觉得Maggie已经自杀了。不过,电影却没有这么安排,他在另一个房间找到了Maggie,两人最终拥抱在了一起。不过,后来查资料,却发现漫画原著恰恰是安排了Maggie自杀。当然,电影安排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并不难理解,纯粹是市场需要。
还有一个小小的八卦,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电视里的女播音员在播新闻,说在世界各地都发生了同样的事(指机器替身失灵)。她说,“Paris, London, Beijing, all report the same thing.”可贵的地方在于,她说Beijing的时候完全不是一般欧美人的腔调,而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正宗中文发音,听得我会心一笑,带着小小的感动走出了电影院。
周末在CCTV6看了机器人总动员,我想,那就是未来的生活吧!连路都走不了了
其实这类型的片子,我最喜欢的一部还是瓦里,那个可爱的垃圾收集工。爱上了一个新科技的伊娃。其中不乏很多感人情节
一个小小的中文发音都能让你感动,典型的游子思乡!
传说中的阅兵过两天就要正式上阵了,你在那边能看到吗?
对了,还有中秋的月饼⋯⋯听说今天狠多国家拒绝中国月饼的进口,不知道你能不能买到。
最近看了机器侠,总有一天会是机器人的时代
机器人总动员不是新片了吧
很多美国片都有机器人的啦。
人类过度依赖科技和机械,总有一天会发展成这样。
介个机器人能当充气娃娃使麽?
有点像充气娃娃,哈哈
据说中国还想把china 改成 zhongguo 吧。
让人想起画皮。。。
不敢相信以后的生活啊!
以后的生活就是科技,预料之中的事
哇!连松松都来了啊!去过很多的博客看文章都有松松!
现在的世界一天一天的变化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呢,说不定明天我们就到太空生活了!!!!期待ing
虾是追着松松的足迹来到这里,不过还是晚了一步,让他跑掉了。不过虾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感兴趣的哦。
挺遥远的。
bruce 老了。
有一点说法,机器要取代真人演电影了。
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