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妹儿的暴政

数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时候,对互联网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的中国人,出于善良的愿望给Email起了一个诗意得有点矫情的译名:伊妹儿。但是阴差阳错,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伊妹儿,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伊妹儿的感情始终是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替代状态。中国人依赖于手机、短信和即时通信软件,独独对伊妹儿却产生不了依赖。如果是不那么着急的事,中国人一般会使用短信、QQ和MSN,真有要事,那肯定是抓起电话直接联络。

美国人却不一样,在电话、短信、即时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的阶级体系中,电子邮件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首选通讯工具。不管事情轻重缓急,美国人都喜欢发电子邮件。与此同时,快速及时地回复电子邮件,也成了一种社会礼仪。许多人在收到邮件后通常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回复;如果一天还不回复,就有点近乎失礼。 继续阅读“伊妹儿的暴政”

音乐会

卡内基音乐厅正在举办的中国文化节长达3个星期,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上个星期,收到我亲爱的教授Alisa的电子邮件,告知她有其中一场演出的票,但因为要和老伴儿回芝加哥老家,所以可以把票给我。

演出是在周一晚上,由于有两张票,叫了同事Diana一起去。音乐会共有5个曲目,全部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陈其钢、陈怡、盛宗亮、郭文景和周龙,演奏者则是参加卡内基音乐厅和世界顶级艺术名校纽约茱莉亚学院合作举办的一个音乐研究生项目的学生。 继续阅读“音乐会”

大屠杀的历史

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事件。不幸的是,直至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仍然在发生。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政治学者Daniel Jonah Goldhagen的新书「Worse Than War」,副标题是「Genocide, Eliminationism, and the Ongoing Assault on Humanity」,全面探讨了屠杀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Daniel Jonah Goldhagen可说是关于大屠杀的专家。他之前的两本书写的都是这个主题,其中一本就叫《大屠杀》「The Holocaust」。在另一本书《希特勒顺从的侩子手们》「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里,他认为出于一种反闪族的清洗主义心理和文化传统,普通德国民众不但对希特勒的屠杀心知肚明而且抱支持的态度。这本书1996年出版后在德国和美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继续阅读“大屠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