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2009年3月25日,一个为网站访客随机搭配提供聊天服务、无需注册甚至无需输入昵称的网站Omegle.com正式上线。这个网站的创办人叫Lief K-Brooks,是一个只有18岁的美国中学生。网站推出之后,立即在中国受到追捧。根据Alexa的用户统计数据分析,网站有接近30%的访客来自中国,超过美国排在第一位。而这还是在站方据说由于服务器不堪重负以及受到来自中国的黑客病毒“brother spring is true man”(瑞星公司翻译为“春哥纯爷们”)攻击而不得不封了中国的IP之后。

与此同时,时刻梦想着上演IT版贫民窟百万富翁的中国互联网民工们,立即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山寨竞赛。仅仅一个月之内,在中国至少出现了5个提供类似服务的中文网站。最早的4家,更是早在4月13日到4月15日之间就迅速上线。我听到的最夸张的一个版本是,其中一家网站的创办人,在听朋友提到Omegle之后,立即从外地坐飞机赶回家里,花了两天的时间写程序赶制出了自己的网站。山寨的速度之外,令人瞠目结舌。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程序员,不缺速度、不缺执行能力、不缺搏命,欠缺的只是创新精神。

我并不看好Omegle的商业潜力,它最终极有可能只是如几年前的“百万格子”一样,在几个月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就被人彻底遗忘。只是,这样一个完全只是噱头的网站也在中国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只能让人感叹,中国的互联网民工们,想成功想到了如何丧心病狂的地步。

而今天Omegle的中国兄弟们,可能消失得比Omegle本身更快。它们的贡献,无非只是为今日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社会泛滥成灾的山寨文化再多增添一个小小的注脚。

回顾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山寨史。从网络发展初期门户网站时代的新浪以及连名字都坦然山寨雅虎的搜狐开始,到搜索引擎时代的百度(以及搜狗、有道),到网络商务时代山寨Amazon、eBay的易趣和淘宝们,到网络游戏时代的众多游戏公司,到博客时代的众多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到RSS时代山寨Feedburner的Feedsky,和山寨Bloglines的鲜果、抓虾、乃至豆瓣的9点,再到SNS时代山寨Facebook的海内(以及之后的变体开心网),再到模仿Twitter的饭否等……每一个新形态网站的出现,都立即在中国出现无数的跟风网站。

对了,还有即时通讯时代的QQ,还记得它原来的名字叫OICQ吗?腾讯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山寨公司,不光是QQ把原版ICQ逼得山穷水尽、销声匿迹,更是因为每出现一种新的网站形态,腾讯就会立即推出相应的服务——上面提到的这么多种网站服务,腾讯都提供!

在将近15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中,极少有什么网站形态是从中国发端的。豆瓣曾经号称自己的模式完全独创、并非山寨国外网站,但是最后他们推出英文网站的计划也不了了之,今天douban.net已经不能访问,反攻欧美互联网市场的雄才大略出师未捷身先死。逐渐摆脱山寨阴影、在家门口成功抗击了李逵谷歌的李鬼百度,在日本市场推出的日文搜索引擎,却也只是沦落为中国网民搜索日本AV的工具。倒是腾讯,不声不响地开始在美国市场布局,不光推出了英文版的QQ,更是斥巨资与AOL合作,在其垄断美国即时通讯市场的聊天工具AIM上绑定了QQ的游戏插件。韬光养晦、剑走偏锋,倒可能是一招妙棋。

如今,搜狐、百度、QQ这些当年的山寨们,在最初丑陋的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不但摇身一变成为本土互联网巨头,还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已经很少有人再去提——或者说不会有人在乎——他们当年的山寨历史。山寨文化,居然也因其“反文化”而在中国大行其道。乃至提出制止山寨文化提案的倪萍,居然成了雷人、落伍的典型。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山寨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剽窃文化、一种不劳而获的文化,而是非不分、追捧山寨的我们,看起来可能会尝到短期的甜头,但真正受创的是整个社会、整整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套用胡紫薇引用过的一句话, “一个国家在没有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大国的”,我们也可以说,在我们可以输出自己的网站模式之前,哪怕中国13亿人都上网、网民人数占到全世界一半,中国也算不上一个互联网大国。

《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有5个想法

  1. 腾讯,现在基本上大众上网需要的都提供了。而且肆无忌惮的模仿和竞争,不得不说确实是山寨的大成功。

回复 simple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