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俄亥俄州立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演讲

奥巴马昨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演讲的核心是“公民意识”。我把他的演讲稿简单翻译一下。

2013届的毕业生们,你们来到这一刻的路途上一定充满了多年让人激动人心的改变。你们出生的时候,自由正冲破柏林的高墙,撕下笼罩整个欧洲的铁幕。你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是信息速成的时代,人类累积的知识尽在指尖掌握。而在你们成长的时候,恐怖袭击了我们的海岸,历史性的衰退在全国蔓延,新一代的年轻人参军上了前线。

你们所经受和承担的一切,是你们的父母和我,处在你们的位置上时难以想象的。但是,尽管如此,或者更应该说,正因为如此,你们这一代人身上充满了最鲜明的美国精神——那就是热爱国家的人民能够改变他们的国家。在经受了磨难、失败和挫折之后,我在你们这一代人身上看到的,是那永远不灭的、最本质的美国价值。无私利他。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容忍。社群意识。以及让我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服务意识。

继续阅读“奥巴马俄亥俄州立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演讲”

奥巴马接受提名演讲,假想敌中国隐隐登场

一个星期以前,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威拉德·米特·罗姆尼(Williard Mitt Romney)接受了共和党对他的提名,正式以候选人的身份参与下一届总统选举。一个星期以后,在距离坦帕正好1000公里的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美国现任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以一场针锋相对的演讲,也正式开始了他竞选美利坚合众国第45任总统的征程。

与罗姆尼大刀阔斧砍杀的风格不同,今天奥巴马的演讲以守势开局,谨慎回应共和党对他执政四年的指责,大部分时间像是在逐条列举自己上任四年的成绩单,同时在自我表扬中,绵里藏针不动声色地发动对罗姆尼的攻击。和罗姆尼的演讲一样,中国元素也不可避免地穿插在奥巴马的演讲之中。四十分钟的演讲里,奥巴马一共四次提及中国,两次涉及教育,另外两次则涉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责任。

罗姆尼演讲的主调是三个美国——过去那个世界之巅的美国,奥巴马治下令人失望的美国,以及美国人心目中“想要的”那个美国。而今天奥巴马的演讲主调则是“两个选择,两条道路”,极力强调选民面临的选择不是两个候选人或者两个政党,而是在选择美国未来发展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奥巴马试图说服美国民众,选择自己,就是为美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选择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中产阶级群体的美国价值观;而罗姆尼能够提供的,无非是共和党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开出的疗效不佳的老药方。

从这一点入手,奥巴马开始批评罗姆尼。在一组以“我不相信”开头的排比句里,奥巴马抨击了共和党削减财政预算的做法,并在提到教育经费削减时第一次提到了中国。他说:“我不相信,解雇教师、减少给学生的奖助学金,能够帮助我们与中国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竞争。”

在这之后,奥巴马开始了一段阐述自己施政主张的长篇大论,并且在教育问题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篇幅。“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该仅仅因为教室太拥挤或者学校太陈旧而推迟实现自己的梦想。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应该仅仅因为没有钱而拒绝大学录取通知书。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应该仅仅因为在国内找不到技能熟练的工人而去海外招聘。”

有意思的是,在事先准备的演讲稿里,上文的最后一句本来也提及了中国,但在实际的演讲中,奥巴马把“No company should have to look for workers in China”改成了“No company should have to look for workers overseas”。不知道这是奥巴马临时无意识的发挥,还是竞选团队事先做的有意修改。但不管如何,即便是overseas这个词也毫无疑问已经把中国包括在了里面。

在教育问题之后,奥巴马开始转向了另外一个他所擅长、而罗姆尼团队完全没有经验的领域——外交。他再次罗列自己上任四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在其中第三次提到了中国——“四年以前,我承诺要结束伊拉克战争。我们做到了。我承诺要重新聚焦在9/11对我们发动攻击的恐怖分子。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我们还在阿富汗打击了塔利班的气焰,在2014年,我们最长的一场战争就要结束了。在纽约的天际线上,一座新的大楼即将崛起,基地组织即将被挫败,而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已经死了。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加强了与旧有盟友的合作,也结成了新的同盟来阻止核武器的扩散。我们在太平洋对岸重新宣示了我们的力量,代表我们的工人与中国展开竞争。从缅甸到利比亚到苏丹,我们促进了所有人的权利与尊严——男人与女人,基督徒,穆斯林与犹太人。”

在罗列了自己的成绩之后,奥巴马再次把演讲引入了从一开始就设置好的“两个选择,两条道路”的框架,提醒选民自己的对手毫无外交经验,选择他们意味着选择无尽的外交挫败。他逐条列举罗姆尼阵营所犯的种种错误,包括把俄罗斯当成美国的头号敌人以及把结束伊拉克战争称为“悲剧”。

在不久前的伦敦奥运会期间,罗姆尼访问了英国,并与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打了一场嘴仗,在英美之间掀起了一场小小的外交风波。在用这件事揶揄罗姆尼的时候,奥巴马第四次提到了中国。他说:“如果你不能在参加奥运会的时候不侮辱我们最亲密的盟友,那你也没法子和北京展开外交。”

罗姆尼和奥巴马的两次演讲,加起来一共六次提及中国,而这最后一次最值得玩味。这里的“最亲密的盟友”指的当然是英国,而“北京”,则是英文媒体在报道外交事务时常见的用首都代替国家的手法。

与“盟友”相对的自然是敌人和对手,中国作为一个对手的身份隐隐登场了。毫无疑问,在今后几个月,这个敌人的形象,将被罗姆尼和奥巴马两个人以及他们背后的两个阵营,在他们认为需要的时候,按照他们的需要,塑造、刻画、描绘、渲染得逐渐明晰。

罗姆尼提名演讲两次提及中国

美东时间2012年8月30日晚上,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拉德·米特·罗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正式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演讲里,罗姆尼延续安全的传统套路——先打温情牌讲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小故事引起共鸣和拉近自己与选民的距离,然后回忆美国昔日的荣耀;当听众正沉浸在温馨和自豪感之中时开始描绘和渲染现状如何让人失望;之后迅速转入对奥巴马疾风骤雨的攻击,把所有的责任归结到对手头上;最后许诺自己能带给美国人一个更好的未来。掌声响起,烟花绽放,自愿被催眠的人们听到自己想听的一切话,心满意足,热血沸腾,开始期待一个新领袖的诞生。

在近年来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在连篇累牍地对对手的攻击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提及中国。如果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假想敌,或许有点夸张。事实上,总统竞选就像是一场终极的决斗。两党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就好像是两位千挑万选出来的终极勇士,在万众瞩目之下为权力和荣耀展开殊死的争夺。他们手中各有许多精心打造的武器,比如医改、种族、经济、人权……等等,而中国只是他们攻击对手时使用的一张牌,一件武器,一套拳法中的一招。

在今天的演讲中,罗姆尼通篇紧扣经济问题,对国际局势和美国承担的国际责任涉足甚少,对常牵涉到中国的人权、知识产权等问题也没有涉及。演讲中,罗姆尼一共两次提及中国,这两次都与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相关:一次是失业问题,一次是美国欠中国的巨额债务。

第一次提及中国是在演讲的中段,当时罗姆尼花了很大的篇幅攻击奥巴马,批评他上任四年来的无能带给人民的失望,把他和吉米·卡特并称为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所有谋求连任的在任总统中仅有的两个不能在第一任任期中改善人民生活的人。

之后,罗姆尼更进一步,直截了当地与他的敌人、那个并没有来到现场但又无处不在的奥巴马展开了近身肉搏。他说:“美国需要的,是工作。很多的工作。在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奥巴马治下的经济已经摧毁了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下降了4000美元,健康医疗保险的费用却变得更高了,食品价格更高了,水电账单也更高了,汽油价格更是翻了一番。今天,比以往更多的美国人醒来后发现自己生活在贫困之中。每六个美国人之中,就有将近一个人生活在贫困中。看看你的周围。他们不是陌生人。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普通的美国人。”

在做完这一番搏击之后,他开始用一段政治演讲中常见的排比句,连连向奥巴马挥出一记记猛拳。其中一拳,就是中国。他说:“奥巴马的政策没有帮助创造工作,而是减少了工作岗位。我可以告诉你奥巴马将把美国带向何方。他增加小企业税收的计划不会创造工作,只会减少工作;他对煤炭和汽油的攻击,将把能源和制造业工作送给中国……”

在这里,中国是这套“工作”组合拳中的一招,同时还有着双重的功效,既攻击了奥巴马的能源政策,又呼应了美国公众近年来对中国崛起抢走美国工作机会所产生的心理阴影。在这一套攻势凌厉的组合拳之后,罗姆尼放缓节奏打起了太极拳,开始许诺自己如果上任将会为美国创造12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并提出达到这个目标的五个措施。至此,这一波攻势到此结束。

罗姆尼在演讲中第二次提及中国,是在演讲接近尾声的时候。这一次,他悄悄地在听众心中植入了三个美国的概念—-过去的那个伟大的、世界之巅的美国,现在的这个让人失望的美国,以及那个“我们想要的美国”。

他首先对听众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地说:“你可能会问自己,过去的几年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美国?”之后,他又用一套排比句,开始一遍遍地试图唤起人们对他们“所处的美国”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美国”的失落感和愤怒感:

“我们想要的那个美国,会向中国借一万亿美元吗?不会。我们想要的那个美国,会让2300万人找不到工作、会让一般的孩子不能上大学吗?不会。我们想要的美国,会让它的学校在发达世界中处于落后吗?不会。我们想要的美国,会屈服于怨恨和分歧吗?我们都知道答案。”

在这里,中国又成了罗姆尼抛出的这一串飞镖中的一片。

在唤起集体失落感之后,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罗姆尼再次现身扮演英雄,庄严承诺自己将竭尽全力重建美国,那个“过去的美国”和人们“想要的美国”。至此,演讲结束。随着罗姆尼正式接受提名,美国的大选终于正式拉开了序幕。从现在开始到1217日新总统产生,今后的几个月里,两位候选人将展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而他们使用中国这件武器的频率,无疑也会越来越频繁。

迈阿密食人魔事件

这几天,全美国最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迈阿密的食人魔事件。

事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周六下午两点左右。当时有路人在麦克阿瑟公路上看到两名男子赤身裸体扭打在一起,于是立即报警。警察赶到后,发现其中一名男子正在啃咬另一个人的脸,立即鸣枪示警。攻击者听到枪声毫无顾忌,只是咆哮一声,然后就又继续埋下头专心吃人。警察最后只好连开数枪击毙了这个食人魔,但此时他已经吃掉了对方脸上80%的肉,甚至连眼珠都啃了下来。 继续阅读“迈阿密食人魔事件”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种族话题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美国也有一堆头疼的烦心事,比如说种族问题,这绝对是美国最大的政治问题。人人碰到种族话题都避之不及,唯恐触犯雷区,因此往往矫枉过正。比如,说黑人,你必须要用African American, 如果用了black就是种族歧视。如今这样的局面,说来也是在为当年的蓄奴史还债。

去年的奥斯卡,就被媒体和大众炮轰太缺乏多样性。于是今年的奥斯卡,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黑人面孔,其中就包括致辞的黑人著名影星摩根·弗里曼和以The Help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薇奥拉·戴维丝(Viola Davis)。 继续阅读“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种族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