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在现代经济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日子。当天道琼斯指数一路下挫,到休市时暴跌22.62%。这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损失的市值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此后,全球主要股市全面下泻,引发金融市场恐慌,并由此开始了一波世界经济衰退。
那一年的夏天,James Brennan (Jesse Eisenberg)从大学毕业了。电影开头的画面里,背景里的电视机屏幕上,里根总统正在发表讲话,但James并没有理会——那时年轻的他,还不知道尚未全面开始的经济危机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一直到晚饭的时候,母亲神情严峻地告诉他,因为父亲被调职,家里收入锐减,没办法出钱给他去实现暑期到欧洲旅行的计划了。更糟糕的是,他还必须要打工为自己到哥伦比亚大学(他想要读的是新闻系,哥大新闻系全美排名第一)读研究生的梦想存钱。很快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读比较文学的他,在世道低迷之下,在他的家乡——散发着颓旧味道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根本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最后,他不得不屈尊在一个叫Adventureland的破败游乐园打工。如同今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美国人一样,刚刚从大学毕业的James突然被逼着要面对生活的残酷与无情。
如同爱情一样,长大成人也是电影恒久的题材。在「冒险乐园 / Adventureland」所要讲述的coming of age的故事里,开局让人似曾相识,而James的身上更是带着太多这一类型电影的主人公的惯常影子——聪明、敏锐、内心世界丰富,但同时有点笨拙、木讷、书呆子气、不懂怎么追女孩子。总之,不是Zac Efron那种青春少年样样红的角色,否则那就不是青春成长片而是「重返十七岁 / 17 Again」那样的青春偶像剧了。这一类型的电影通常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冒险乐园」也不例外,脱胎于导演Greg Mottola(Superbad,2007)年轻时在纽约长岛游乐园的一段经历。
带着一点书呆子气的James,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开始了在游乐园/成人世界的冒险。在这里,他爱上了一个女孩Em(Twilight中的女主角Kristen Stewart),但他不知道这个女孩和一个有妇之夫有一段隐秘的地下情。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在电影结束之前James将会学到一些东西,完成一些蜕变。对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是在导演设计的氛围里,和男主角一起经历这一段艰难的、难忘的成长。作为一部喜剧,这个过程并没有显得那么辛酸,反而充满浪漫、温暖的色彩——加上Lou Reed慵懒的歌声和胶片稍稍泛黄的怀旧色调,甚至都有了点糖腻。
如果说90%的时候这种糖腻还算恰到好处的话,电影结尾的安排就有点过了。James的夏天以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误会和一场酩酊大醉结束,Em带着伤心回到了纽约上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James也随之结束了游乐园的工作——如果电影在这个时候结束就好了。可是没有。最终没有能够实现哥伦比亚大学之梦的James,还是只身一人跑到了纽约去寻找他的纽约梦——如果电影在这个时候结束就好了。可是没有。到了纽约的James千方百计找到了Em的住处。他还一本正经地对Em说,你要忘记过去,重新再来,你要相信我,我是个纽约客了(You gotta trust me, I’m a New Yorker now)——如果电影在这个时候结束也还好。可是没有,他们上床了。James笨拙又装着老练地脱了衣服——没错,这是他的第一次。到这里他终于不再是一个处男,他从男孩长成了男人——可是,难道一定要有这么一个肥皂剧味道十足的象征性的结尾吗?
可是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换一个导演也一定会安排同样的结尾。没有现在这个结尾,这部电影一定是今年最sad的电影。可是这是美国,这是一部商业片,这是一部喜剧片,更何况这是一个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年头,人民不要看悲惨的结局,人民要娱乐,人民要吃糖。
几点没写到的零碎
- 美国人民对纽约的热爱,在James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初到纽约的那几个镜头,拍得简直像朝圣一样。当然他还说了,New York, that is the greatest fucking city in the world——我同意,哈哈。
- 其实一开始我想看这部电影,纯粹只是因为看纽约时报上A.O.Scott的影评里提到James的理想是去哥大新闻学院。很可惜最后他没有去读,不然就是我的师兄了,呵呵。
- Kirsten Stewart还是那副酷酷的味道,她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几乎让我以为又回到了Twilight。不过这样下去她的戏路恐怕会被限制住啊。
- 对80年代有怀旧情结的人,应该会喜欢这部电影。
- 电影的海报设计得也很怀旧。
- 纽约长岛居然真的有一个叫Adventureland的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