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攻击就是对全社会的攻击

即使是在美国,人们因为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而遭受到歧视甚至仇恨,也依然是一件常见的事。

2007年,纽约出现了一波仇恨犯罪的浪潮,仇恨犯罪比上一年上升了20%。2007年9月,布鲁克林一家犹太教堂的墙上,被人画上了几十个纳粹十字架,教堂周围也出现了一些宣传反犹太人的传单。

2007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黑人教授康斯坦丁(Madonna Constantine)发现自己的门口被人挂上了一个绳索。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黑人解放运动之前,曾有无数黑人被私刑处死,用的正是这样的绳索。

那之前两个星期,哥伦比亚大学宣布邀请伊朗总统内贾德访问,引起极大争议,校园里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恐伊斯兰的涂鸦。

同样是在2007年10月,布鲁克林一所中学的黑人校长收到了匿名寄来的绳索,寄信人附言“这绳用来绞死你”。

这些 “仇恨犯罪”(hate crime),在曾经深陷种族歧视魔咒的美国,人们对此的态度是零容忍。事情发生之后引起了纽约人极大的愤怒,举办了各种集会抗议。针对黑人教授康斯坦丁收到的绳索,哥伦比亚大学的白人校长博林格(Lee Bollinger)在校报《哥伦比亚观察者》上刊登了一份声明,在声明里他说:这是对非裔美国人的攻击,因此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攻击。

纽约市的民选领袖也纷纷行动,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表示对这一系列仇恨犯罪的关注。11月7日,市议会的议长柯奎英(Christine C. Quinn)在市政厅前发起集会,我有幸到现场采访,她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在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城市,多样化是一种力量。任何人,如果仅仅因为另一个人的身份或他人对其的身份认知,而对这个人区别对待,我们对此零容忍。不管是布鲁克林的十字架,还是曼哈顿的绳索,或者因为别人的性取向而对他们实行恐怖对待,纽约人都不会对这些因为他人身份而进行威胁的行为袖手旁观。(In the most diverse city in the world, a city where diversity is viewed as a strength, we have zero tolerance for any who would single someone out simpl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or who they may be perceived to be.)”。

仇恨与歧视源于无知;对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攻击,就是对全社会的攻击。这是纽约人和美国人的共识,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